了定海水师的实力。
何况自打接到瑞王在定海水师大营中发出的召集信后,他们也曾专门打听了解过定海水师的情况。
知道在过去大半年的时间里,定海水师不仅自身一再扩编,还帮忙训练朝廷从各地驻军中抽调出的一批将士。
最让他们感到难以置信的是,定海水师增加了那么多人,只拿兵部按定例拨发的钱粮,不曾要求增加朝廷增加军费开支。
这也正是定海水师搞那么多的大动作,都没有在朝堂上引起什么动静,若非刻意打听,他们都不曾听说相关消息的原因。
而定海水师大营的庞大规模,他们来时就已见到,停在港口处不停进出的大小船只,更是多到数不清。
大营将士们虽然不如边境将士们身高体壮,看上去却都身手矫健,精气神十分饱满。
所以杨承功等人此刻听到瑞王这充满信心,仿佛已是胜券在握的话,都情绪高昂的奉承,并表示感谢,来时的疑虑已经消去大半。
随后又听瑞王提起接下来会对他们这些人做出的安排,计划之周详与严谨,让这些新到的人,也对接下来要做的大事更加充满信心。
因为从那些规划中,不难看出朝廷那不为人知的决心。
瑞王没有告诉这些人,幕浮岛上目前正处战火连天,几十家势力混战的乱局。
因为他很清楚这些大多都是书香世族出身的人,都有多惜命,他们躲在背后争权夺势,逞心机耍手段的本事一个比一个强。
但是他们并不具备直面战争的勇气与魄力,这也是朝廷看不上他们,他其实也不那么愿意带上他们的原因。
只是朝廷看不上他们的结果,是迟早会整治发落他们。
而他带上这些人,多少能派上些用场,有了他们,等到事成之后,他就能在短时间内成功组建自己的执政班底,还能借他们牵制那些本土势力。
宴会结束后,杨承宗难掩兴奋地提议道。
“四弟,看来上面对瑞王,是真心信重啊,如此看来,我们杨跟着瑞王出的前程,可比留在大安的前程好,我们还是赶紧写信给爹,让他按照计划,再多派些人过来吧。”
杨承宗已在席上观察过,大多数人家都是倾巢而出,尤其是那些曾被发配到合城的那些人家。
现在还没出海,那些人家就已跟着瑞王沾光,获得恢复爵位的优待,让杨承宗觉得很有紧迫感。
杨承功却对此有些迟疑,总觉得还是更谨慎些为妙。
“大哥,还是待我多打听一下,再做决定吧,我们杨家根基在大安,总要多留条退路。”
杨承宗不赞成地回道,“等到你再多拖延一阵,我们杨家就什么都捞不着了,爹不是说了,既然决定要跟着王爷,我们就不能再三心二意,难道你想等到大事成后,我们杨家只能捞个官位吗?”
在杨家,主事者是同辈中能力最出众的那个,可是执掌庶务的却是嫡长房一系。
杨家若能跟着瑞王打下一片江山,在论功行赏时得到爵位,肯定是杨承宗一支受益最大。
在大安时,他们可以表现出看不上那些因战功而封爵的勋贵人家的态度,与其针锋相对,推崇书香文人风骨。
可是打心里讲,这世有几人能真正做到视功名利??如粪土?
连大名鼎鼎的乐贤居士,也是不顾众人的非议,为出仕不惜一再改换门墙之人。
杨承功当然知道他大哥的那点心思,皱着眉道。
“大哥,王爷需要的是能真正帮他成就大业的能臣干将,将来论功行赏,论的也是功绩,肯定不会依据各家派出的人数多少来决定,老太爷年事已高,不可能跟着出海,你我亲自带人来此,就能代表杨家全心追随王爷的诚意。”
杨承宗彻底冷下脸,有些尖锐地问道。
“谁家当家的没来?他们不仅来了,除老弱妇孺留下外,还直接带上所有青壮,就算是我看了,都知道他们是铁了心要追随王爷,那林家更是老太爷亲自带人过来。”
说起这些,杨承宗就满腹牢骚,回到祖籍后,他们才知道那封信中还有隐藏内容,才明白他爹的选择,对他们杨家而言,这确实是场大机缘。
可是他爹一边说绝对不可三心二意,与老四在私下里商量过后,又不顾他的劝说,决定先派他们过来探情况。
杨承宗知道他们是认为瑞王想要在海外成事,就注定离不开他们的辅助,才会不给他们留后路的直接召集他们。
可是来到定海水师大营后,就能看出,瑞王手下人才汲汲,还多是与他们杨家存在竞争关系的人家,其中不乏实力底蕴尚在他们杨家之上者。
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杨家再拿乔,只会落得两边都不落好的局面。
杨承功一直看不上他大哥这急功近利的性格,但对方是嫡长,他也只能耐心向其解释。
“大哥,这毕竟是关系到我们杨氏全族的大事,再怎么慎重都不为过,我们杨家与那有些人家不同,只要我们杨